2位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把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健康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效衔接的提案》(第231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有效的准入培训机制,提高乡村医生素质情况
一是实施允许大学生免试注册大学生乡村医生。落实允许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医学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政策。二是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以来,截至2023年8月,全省共招收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8226人。三是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工作的通知》,落实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编制保障政策。
二、关于改进基本公共卫生考核和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县域统筹情况
一是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卫生考核模式。我省采用了“数量+质量+第三方评价”方式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开展综合绩效评价。服务数量直接从年报数据获取,服务质量通过云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考核管理系统抽取个案及提交相关佐证材料,由专家对服务记录完整性、规范性等进行评分;第三方绩效评价采取审阅资料、实地考察、比较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组织管理、资金管理、项目执行及项目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二是积极推进医防融合。2017年我省以推进基层高血压单病种医防融合管理机制创新,探索“基层首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综合医院双向转诊,基层医疗机构随访与专科诊疗融合”的工作机制。创新开展18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和糖尿病高危因素筛查,建立高风险人群主动监测机制;实施慢性病报告管理制度,实现治疗与健康管理有序衔接。调整优化就医流程,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生与公共卫生医生、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以家庭医生团队形式开展工作,将患者诊疗和随访服务合二为一,真正做到医防融合。三是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19年,我省42个县(市、区)列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2022年,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计有126个县(市、区)启动了医共体建设工作,15个州(市)全面推开建设改革工作。按照医共体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各医疗机构的发展定位,针对性、差异化推进医共体学科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功能和布局,实施分类管理和差异化功能定位,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体系。
三、关于加大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情况
一是中央和省级没有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项目。2018年医疗卫生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后,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展由同级财政承担支出责任。中央预算内资金在医疗卫生领域投向最低层级为县级机构,没有针对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专项。二是开展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评价,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改善服务环境。2023年国家制定《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评价标准》,我省同步启动评价试点工作,2024年继续推进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达标工作。
四、关于加快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情况
一是在全国率先推进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目前,全省93个县(市、区)实施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建立打包资金“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结余资金“合理分配、自主使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打包付费基金考核体系,有力促进了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临沧市在总结医保资金打包经验基础上,实行“四个打包”,将人员编制、人员财政补助经费、公卫资金、医保基金打包给医共体,激发其自主创新发展活力。二是进一步健全医共体内管理运行机制。即将出台《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以利益共同体为纽带,健全完善医共体内上下协调、平衡互利的收入管理、资金结算、绩效考核、薪酬分配机制,全面实行医共体人、财、物统一管理。祥云县在医共体内统一人事、财务、绩效、医疗业务、医保等“十个一体”管理,将乡镇分院业务工作与总院同推进、同部署、同制度、同管理、同考核,县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三是强化监督考核。将强县域、强基层作为县域医共体任务目标和绩效考核指标,引导优质资源向乡村(社区)下沉,稳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及其占比。定期开展县域医共体考核,持续开展医共体日常监测和年度评估工作,考核结果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医保基金支付、绩效工资总量核定以及负责人员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监测情况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保障医共体建设落到实处。
下一步,我委将认真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质量工作,进一步推动做实人、财、物统一管理,提高医共体紧密程度,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加强“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城乡联动”,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助力健康乡村建设。
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希望今后一如既往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
2024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