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      |    无障碍浏览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320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3-10-16 11:27       浏览次数:

代表您好: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的建议》(第320号)交我们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各地政府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创建胸痛救治单元方面的情况

一是创新开展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为提升基层急救急诊能力,降低过早死亡的风险,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助力健康云南建设,2018年云南省创新开展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2019年省政府将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纳入政府惠民实事,2020年纳入健康云南行动支撑项目,2020年—2022年纳入卫生健康事业三年行动计划予以支持。省级整合资金给予项目建设补助,主要用于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

二是稳步推进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作为急救体系在基层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整合院内资源、优化就诊流程、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配齐急救急诊设备和药品、畅通基层与县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转诊绿色通道,着力解决基层医疗机构“胸痛”等心脑血管疾病首诊诊疗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乡镇卫生院危急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紧急救治、及早转诊能力,大大缩短心脑血管病患者获得有效救治的时间,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为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省将启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强基层”工程,支持乡镇卫生院拓面建设心脑血管救治站。

二、关于基层医疗机构上下转诊、药品配备和培训考核情况

2018年,省级组织专家制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管理中心、心脑血管救治站配置标准(试行)》,对业务用房、人员、药品、设施设备配置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明确了具体要求,并梳理了基层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规范供各地参考。一是建立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与县级胸痛、卒中中心有效衔接、上下联动、高效协同救治机制。二是加强药品设备配置。建设标准明确了药品配置要求,指导基层配备双联抗血小板、抗凝、溶栓等急救药品,配备救护车、除颤仪、便携式转运呼吸机、多功能床旁监护仪、心电图机等设备。三是组建省级专家组,加强培训指导。2019年,成立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省级专家组,委托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承担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及培训等技术指导,专家组为各地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省级验收评估;负责心脑血管救治站人员培训的课件制作、培训标准的确定,并承担相关师资培训工作。四是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依托基层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培训班,开展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培训。2020年,组织省级专家录制了急性胸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心肺复苏与电除颤、急救仪器操作等10个急救专题培训视频,采取远程教育形式,对全省所有基层医务人员开展线上培训。通过不断强化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急诊急救意识提高。

三、关于开展大众培训教育情况

一是设立急救培训基地。1998年在云南省急救中心设立云南省急救人员培训基地,承担全省急诊急救医学人员专业培训、各级急救中心(站)的业务培训和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和初级急救技能培训等。同时,全省各级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医疗机构专业人员通过多媒体、现场教学等手段,不断为机关、学校、企业、农村、公共场所、社区以及个人等进行急救知识讲座和急救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急救基本常识”“心肺复苏含AED知识”等课程,提高了公众急救意识与急救技能。二是实施了云南省公共场所心脏急救设施配备工程。2020年,公共场所心脏急救设施配备列为省政府惠民实事之一,在全省范围内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另外,制作了AED“MG动漫”“主题宣传片”“宣传折页”“H5”等宣传片,举行了云南省公共场所心脏急救设施配备工程公益宣传活动。三是继续采取多种措施,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微媒体等各种宣传平台,向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公众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下一步,我委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焦农村群众“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加快补齐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急诊急救能力短板,加快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胸痛救治单元建设,进一步加强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宣传,持续提升基层早诊早治早转能力,最大限度缩短院前—院中转运时间,构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成功率。

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希望今后一如既往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

2023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