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      |    无障碍浏览

对政协云南省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040046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1-12-10 16:36       浏览次数:

 

杨鸿生5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提升云南省中医药重大疫情防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处置能力建设的提案》(第120400467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以法治的思维和方式从制度上彻底解决治理体系中中西医并重和中西医结合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病有所医制度体系。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全省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工作方针,强化法治思维,依法依规推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在国家立法层面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实施;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应急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是法定内容。在省级立法层面,全省及时启动了《云南省中医药条例》修订南省传染病防治条例》起草工作,结合实际将健全中医药参与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机制,建立传染病救治的中西医协作机制写入条例内容,两部条例均已纳入2021年省政府的立法工作计划。在制度建设方面,202010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提升中医药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完善中医药及时有效融入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21〕3号),我委结合工作实际牵头起草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推进疫病中西医协同防治。建立完善中医药有效融入疫病防治的工作机制,将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下一步,我省将着力加强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强化法治思维,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加快推动《云南省中医药条例》、南省传染病防治条例出台实施推进《中医药法》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督查检查,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二、关于用融合的思维推进中医药疫病或传染病学科体系建设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省高度重视中医药学科能力建设。一是加强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学科建设。2018年,支持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艾滋病学、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等学科建设。培养西学中人才。加强西学中高层次人才及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全省遴选培养了2全国西学中研修人才20全国西学中骨干人才三是加强学科体系建设。云南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急症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省教育部门联同卫生健康部门持续加大中医药学科体系建设,目前,全省共有6所本科院校开展中医药类人才培养,开设9个中医药类专业包含傣医学

下一步,我将以专业综合评价和学分制改革为主抓手,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强化中医药学科专业建设。夯实中医药类专业主体地位,调整优化中医药院校学科专业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做大做特中医药主干专业。建设10个左右国家级、15个左右省级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儿科学等服务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专业。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强化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学科建设。将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中医药类学科列入教育部特色学科监测,建设成为省高峰学科,将中医疫病学与当代预防医学、传染病学结合起来,鼓励中医药院校结合各自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开设中医药学疫病学科或中医药特色的传染病学、预防医学专业。二是推进中医药课程教材体系改革。整合中医药课程内容,优化中医药类专业培养方案,用5年左右时间探索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本科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思维培养。强化传承,把中医药经典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三是改革中西医结合教育。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探索“西学中”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允许攻读中医专业学位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参加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毕业须达到中医专业学位授予标准。2021级起,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增加课程学时。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中医基础与适宜技术必修课程。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应接受必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

三、关于“中西医并重”要求实施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重大传染病防治、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提升行动的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省实开展中西医协同协作救治不断提升中西医结合重大传染病防治救治能力

一是完善中西医协同机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委及时下发《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建立健全中西医协同协作机制有关文件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新冠肺炎防治中西医协同协作机制的通知》,建立新冠肺炎防治中西医协同协作机制,明确了中西医共同制定诊疗方案、联合查房等制度;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全程参与救治。结合国家版诊疗方案和云南实际情况,以中西医有效切入相互配合为着力点,修订完善了《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版)》,指导临床治疗率达95%以上,共同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结合抗疫临床治疗经验的研究总结,研制了10个中药(民族药)制剂并获得药监部门绿色通道快速批准,在所有定点救治医院应急调剂使用部分制剂在支援武汉的云南医疗队和援外医疗队中使用,反馈较好。

二是加强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云南省传染病防治条例(草案)提出,三级中医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建设传染病治疗病区,开展中医药对传染病的诊疗和科学研究;支持二级中医医院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开展传染病诊疗服务。云南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建立中医传染病临床救治体系,依托三级中医医院建设一批中医药重大疫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基地。实施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提升行动。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代拟稿)提出要加强各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肺病科、重症医学科等薄弱科室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建设发热门诊、可转换传染病区和重症监护室等。组建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按照国家要求,探索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建立中医药部门,合理配备中医药专家队伍。

三是加强中医药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2020积极争取中央资金8500万元,启动了县级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项目,支持全省范围内85所县级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2021年争取中央资金1080万,支持云南省中医医院建设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和紧急医学救援队)及国家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的培训演练。

下一步,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出台,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不断建立健全中医药防治病防治体系。根据国家中管局关于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方案》和《关于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建设与管理指南的通知》要求,按照平战结合、专兼结合要求,积极推进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和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和队伍建设开展常态化防控技术培训和应急救治演练切实提高中医药应急和救治能力特别是疫病防治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的紧急医学救援中的独特作用。

四、关于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构建云南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大传染病防治临床研究、评价体系的问题

一是开展中西医协同协作试点。以重大疑难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关键环节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中医、西医各自特色与优势,开展中西医协作联合攻关,建立健全中西医临床协作长机制,促进诊疗模式改革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2016年开始,我省试点开展中西医协同协作工作,目前省中医医院、省第一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等已开展2期中西医协同协作项目,共计遴选布局了9个中西医协同协作基地13个病种。2018年,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性关节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重大疾病中西医协同协作试点项目。通过试点项目建设,为我省积累了一定的中西医协同协作的工作经验。

二是加强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201910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用3年左右时间,筛选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100项适宜技术、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同期,国家中管局启动了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项目,投入中央专项资金559万,支持由云南省中医医院牵头,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迪庆州藏医院等配合,开展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加强中医药循证研究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改善中医药循证基础条件建设循证研究项目管理分析系统,并与国家系统对接,提供相关数据,为中医药治疗措施有效性、安全性的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依托我省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结合学科优势,搭建类风湿关节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病循证能力建设平台

下一步,我省将在前期项目基础上,依托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加强中西医治疗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机理、中医药有效方药、中医药防疫抗疫古籍挖掘和疫病理论的研究加快推进中医药循证能力,不断提升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临床救治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感谢你卫生健康和中医药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卫生健康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