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云南省委:
您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大云南民族民间医药保护与传承力度的提案》(第120300262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解决民族民间名医行医资格证建议
2017年11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令第15号)(以下简称15号令),对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考核条件、组织管理、考核形式、考核内容、考核程序等都进行了明确。此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有关工作,对考核工作细节提出了明确要求。2018年,我省依据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工作要求,制定出台了《云南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云卫规〔2018〕2号)并报国家备案,进一步明确了有关工作要求。
国家《办法》明确要求考核工作须由省级组织实施,切实要把方法独特、技术安全、疗效明显且当地人民群众公认的民族民间从业人员选拔出来。此项工作属于考核而非考试,实行专家评议方式,通过现场陈述问答、回顾性中医医术实践资料评议、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等形式对实践技能和效果进行考核,并对参加考核者使用中医药技术方法的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针对风险点考核其安全风险意识、相关知识及防范措施等。最终通过专家组综合评估评判,作出考核结论建议。2019年,我省开展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考核试点工作,选择部分病种进行试点考核。
目前,国家正在结合2018-2019年各省开展的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考核试点工作情况,抓紧修订完善考核管理办法。省卫生健康委正在根据前期试点考核情况,修订今年的考核工作方案,计划放宽考核病种,通过考核,挖掘出真正的确有专长人员,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服务于群众。下步,计划在放宽中医从业人员考核的基础上,委托有关州市开展傣医、藏医从业人员的考核工作,其他民族医因国家未纳入医师系列,目前暂不具备考核条件,将积极向国家反映争取。
二、关于增加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人事编制建议
省卫生健康委目前下设中医医疗管理处、中医发展处2个处室,人员编制共12人。随着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六位一体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工作任务不断加重,为更好谋划和促进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结合工作实际,目前我委正在积极争取省委编办支持,力争进一步调整充实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工作力量,更好地指导和服务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关于打造“兰茂”品牌、建设和壮大一批民族医药传承及宣传教育基地建议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六位一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始终坚持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目前已建立以5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2个省级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为主题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平台。“兰茂”医学是我省独具特色的地方医学代表,近年来,我省一直致力于打造以“兰茂”医学为代表的云南地方特色医学品牌,自2014年起,我省每年举办一届“兰茂论坛”,已逐渐发展成为云南特色的中医药学术品牌。同时,我省始终坚持加强中医药科普文化宣传,目前已连续10年举办全省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公益科普宣传活动,促进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单位活动,大力推进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中医药文化素养,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下一步,我委将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以“兰茂”论坛为引领推动打造滇南医学流派,将“兰茂医学”打造成云南地方特色医学流派的名牌。同时,在积极建好现有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基础上,支持更多机构进入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教育基地,不断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和健康科普知识宣教。
四、关于成立云南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建议
2018年,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中药饮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政发〔2018〕19号),就中药产业发展作出安排部署。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统筹,积极支持中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中药产业发展。
下一步,我们也将积极利用好省中医药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多方听取有关部门、企业的意见,争取尽快推动建立云南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更好地促进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
五、关于重点发展林下中草药仿野生种植产业建议
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牵头不断推进中药材的种植养殖。2019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72.68万亩(其中林下种植面积约200万亩),产量达94.95万吨,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1076.70亿元,同比增长29.9%。2017年以来,重点推进三七、滇重楼、滇黄精、天麻等药材品种进行林下仿野生种植。林下仿野生种植中药材已成为高品质生态绿色药材重要发展路径,我省朱有勇院士积极推动开展的林下三七仿野生生态种植取得了明显成绩,出台了林下三七种植技术系列地方标准,出产的三七价格远高于一般模式种植的产品价格,实现了三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省农业农村厅积极落实中药材产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中药材绿色、有机、GAP基地建设,支持道地药材良种繁育、绿色基地建设。2016-2019年,每年安排2000多万元用于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基地建设,全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超过126万亩。目前,三七、天麻、重楼、云木香、砂仁等17个品种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三七、滇龙胆、重楼、砂仁、草果、灯盏花、茯苓、木香8个品种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50%以上。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契机,以发展云南道地药材、民族药材、药食两用药材为重点,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抓好抓良种繁育推广,推进建设10个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良种选育基地,积极开展良种选育、良种扩繁推广;以三七、天麻、滇黄精、滇重楼、云木香等优势药材资源品种为主,积极推广GAP和林下仿野生等绿色生态种植示范,不断提升我省道地药材产量和品质。
六、关于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建议
近年来,全省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决策部署,坚持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重点监管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监管机制,认真组织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知识产权执法“铁拳”专项行动等专项行动。在商标领域,先后开展了保护商标专用权“溯源”、打击使用未注册商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禁用条款行为“净化”等专项行动;在专利领域,先后开展了“护航”、“雷霆”等专项行动。2016年以来,共查处商标专利案件3767件,其中2019年查处商标专利案件956件。通过多年努力,培育了一批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评选了一批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专利奖,认定了一批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贯标企业,开展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和中药产业等领域专利态势研究,加强了生物医药领域知识产权普及和培训,知识产业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下一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知识产权局)将牵头,针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问题,加强6项工作:一是牵头制定我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针对新业态新领域发展现状,按照专利法、商标法、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规定,将研究制定云南省传统文化、传统知识等领域保护办法等纳入贯彻落实内容。二是牵头制定《云南省2020-2021年贯彻落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推进计划》,将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纳入推进计划。三是不断完善全省知识产权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民族民间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奖励和支持力度。优先对获得发明专利权的民族民间医药专利给予资助,支持民族民间医药专利技术参加云南省专利奖、中国专利奖评选。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云南民族医药企业,认定为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并推荐申报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四是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工作,鼓励民族民间医药传承人利用专利、商业秘密、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云南民族民间医药。五是持续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犯民族医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依法维护民族医药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六是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沟通联系,及时反馈民族民间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议,为完善和制定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依据。
七、关于加强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议
省科技厅2017年以来,对民族药医院制剂开发与使用、特色民族药研究开发等项目给予持续支持,组织实施相关科技项目57项,共支持财政科技经费2.26亿元;支持云药资源品质检测公共创新平台、云南省中药材良种繁育中心等9个中医药领域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我省共有民族医药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获国家GAP认证基地14个、GLP认证机构2个、GCP认证机构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继续支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支持建设现代化中药研发平台,努力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科技支撑。省卫生健康委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将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纳入“十四五”全省中医药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加快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有关技能人才的培养。
八、关于开展民族民间医药资源普查建议
2011年开始,我省分5批组织开展了包含民族民间医药在内、覆盖129个县区的中医药资源普查工作。全省前四批普查共调查上传数据库物种7215种(有明确药用价值的4164种),调查重点品种324种;获取影像资料共计90万余份;调查948个中药材商铺、96家药企,获取376种中药材市场信息;对傣、藏、彝、纳西、佤等民族医药传统知识进行了重点调查,调查走访1027名民间民族医生,收集传统知识5000余条,其中系统调查傣药资源1666种,收集傣医药经方验方4000余条;调查纳西医药传承人60多位,完成300多册纳西医药有关的古经卷要整理及编目,采集纳西药物标本758号,标本总数2645份;调查迪庆藏药500余种;整理彝药1000余种。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建设了云南省药用植物物种保存圃、中药资源标本馆、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展示厅及傣药南药研究检测中心,收集保存了1500余种7000余份活体药用种质;保存药用植物腊叶标本5万余份,药材标本1000余份。傣药南药研究检测中心可对外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药材质量检测、产地环境的检测等社会服务。正式出版《中国傣药志(上、下)》《中国药用植物特有种》《云南重要中药图鉴》等16部专著,完成《滇西边境山区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等20余部。
我委积极开展民族医药文化与医药理论抢救发掘、整理继承。近10年来,先后完成了一批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编撰和出版工作,出版了《云南民族药志》、《档哈雅龙》、《中华本草傣药卷》、《彝药本草》、《中国傣药志》、《云南藏医药》等100多部医药专著。2010年至今,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开展了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和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共整理出版20部文献,推广15项适宜技术;开展了少数民族医药传统知识调查,收集传统知识5000余条。2020年,我省专门安排中央经费130万元,用于传统医学知识挖掘、整理和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整理与推广工作。完成第二批国家经典名方目录——傣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制定工作(18个经典名方)。
下一步,我们也将结合委员的意见建议,在前期调研摸底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州市、县区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民族民间名医、名方、名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等工作。同时,在各级中医医院设立民族民间医药科,鼓励、吸引有一技之长、疗效确切的民族民间从业人员在医师辅助下开展诊疗活动,多推进挖掘、推广民族民间特色技术方法和单方验方。
感谢贵委对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全省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工作。以上答复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