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星梅等6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医共体建设切实落实分级诊疗建议》,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我省医共体建设的基本情况
2019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医局印发了《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国卫办基层函﹝2019﹞121号),并同时出台了《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遴选500个县作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8月,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医局批准,我省42个县(市、区)成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9月,省政府在祥云召开了全省县域内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资金打包付费改革暨县域医共体建设现场推进会,李玛琳副省长就县域医共体建设作出了安排部署,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12月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编办、财政、人社、医保4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做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我省医共体试点建设的目标、实施路径和主要任务,为各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了具有详细可操作性的建设指南。从时间顺序上来讲,我省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起步比较早,走过了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再到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过程。目前全省42个试点县均印发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施方案,有38个县成立了由县级党委、政府牵头,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及医共体成员单位等利益相关方代表参与的医共体管理委员会,统筹医共体的规划建设、投入保障、人事制度和考核监管等重大事项。全省试点县共计组建医共体56个.
二、关于典型地区建设模式的情况
通过各地积极探索,我省县域医共体建设摸索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云县“五统一”管理、峨山县“529”一体化管理、祥云县六大中心管理等模式。
(一)云县“五统一”管理模式。云县坚持高位推动和谋划,县委、县政府均“一把手”挂帅,实行双组长制,形成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县人民医院对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行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设备管理、统一药品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在县人民医院成立一体化综合行政管理中心、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中心、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心、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管理中心四个管理中心,全面统筹全县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并在各乡镇卫生院加挂云县人民医院分院牌子,形成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一体化管理架构。建立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取消医院行政级别,落实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乡镇卫生院管理权、经营权、人事权和分配权下放到县人民医院;建立“乡编县用、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的编制和人员统筹打包调配和柔性流动的备案管理使用机制,实现全县卫技人员县乡纵横流动、统一招聘、管理、使用,培训,落实医疗机构用人自主权。医共体薪酬分配方案由县人民医院统筹制定并考核分配,医共体的绩效分配实行“一科一策”“一院一策”考核分配,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边远乡镇倾斜。县域内统一实施县域医共体信息化规划、建设,以县医院为纽带,建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区域影像中心、区域心电中心、区域检验中心、区域病理中心、区域远程会诊中心、区域行政管理系统等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疾病预防控制、妇女儿童健康行动、健康扶贫、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医共体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共享。
(二)峨山县“529”一体化管理模式。自2012年以来,峨山以县人民医院托管小街卫生院为试点,探索总结了“529”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资产归属、独立法人、卫生院功能、财政支持政策、职工身份“5个不变”,权利与责任、投资与受益“2个对等”,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绩效考核、村卫生室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药品管理、人员培训、信息化管理“9个统一”。峨山县在全省首先探索实施公立医院托管民营医院,形成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县中医医院为协同,县疾控中心、县妇计中心和2家民营医院参与,8个乡镇(街道)卫生院为枢纽,75个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峨山县医疗与健康服务共同体,并积极推行中心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组建了医共体办公室、基层管理中心等19个管理服务机构,并与玉溪市人民医院进一步深化医联体建设,合作组建专业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玉溪市人民医院通过派驻管理团队和医疗专家的模式,下派业务院长和13名高年资中职以上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对峨山县人民医院的人才培养、专科建设、新技术新业务推广应用、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实地帮扶。
(三)祥云县六大中心管理模式。祥云县于2017年10月由县人民医院牵头,与县中医医院、县妇计中心、县疾控中心及各乡镇卫生院组建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在医共体内统一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和绩效考核。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县乡村一体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立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医学检验、远程医学影像、健康管理和消毒供应等六大中心,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服务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建立县乡统一的医疗机构信息化业务系统,将乡镇卫生院医疗信息化系统全部更换,医共体内统一使用标准化的电子病历、检查检验、行政管理、药品管理、财务管理等功能系统;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依托、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共体大数据平台,实施诊疗信息连续性记录共享,实现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互联互通。建立医共体内分级转诊及县外转诊统一审批制度,除危急重症外,患者外转就诊由医共体牵头单位统一审批,经牵头单位会诊后可在县域内治疗的患者,尽量留在医共体内治疗。
三、关于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总结典型地区经验,加强对各地医共体建设的指导督促,加快工作推进力度,力争连点成片,在全省取得积极效果。
(一)建设目标
参照国家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指导方案和国家即将出台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4个维度(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评判标准以及20项监测指标(有序就医格局基本形成、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医疗卫生资源有效利用),我省设定了“5明显,1增,1控,1下降”的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目标。即:到2020年底,试点县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益明显发挥,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行为明显规范,医防融合实施效果明显显现,县域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有能力开展的技术和项目不断增加,居民医疗费用负担控制合理,县域外住院人次占比逐年下降。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成,县域就诊率达到90%,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格局全面形成。
(二)建设框架
试点县应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现有医疗机构数量、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等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方便群众、易于管理”的原则,组建以县级医疗机构为核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公共卫生机构全面融入,社会办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护理机构积极参与的紧密型医共体。
在框架搭建当中,我们要求各地要明确几个问题:一是牵头医院原则上应为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达到二级医院水平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也可牵头组建医共体;二是加强中医药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康复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只组建一个医共体的县域,应按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套财务、一体管理”的组织模式,确保中医医院法人资格保持不变,确保中医医院性质、名称、功能定位,人员编制、床位数总量不变,机构、编制、财务独立;三是把公共卫生机构纳入,让公共卫生机构融入到医共体建设和发展全过程,发挥公共卫生机构专业优势,为实现医防有机融合提供基础性支撑;四是在制度设计上强调了县域医共体建设要保持“八个不变”: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保持不变;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保持不变;医共体成员单位法人资格保持不变、单位性质保持不变、基本功能定位保持不变、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保持不变、人员身份保持不变、人事关系保持不变。
(三)建设重点
1.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深化外部治理机制改革,保障医共体科学发展和有效运行。建立由县级党委、政府牵头,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及医共体成员单位等利益相关方代表参与的管理委员会;二是完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医共体管理和运行效率。充分整合优化现有医院管理资源,推动医共体内人、财、物、信息等充分整合,对医共体机构、人员、财务、业务、药械、信息、医保、绩效考核等实施统一的管理。三是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激发医共体运行活力和发展动力。将管理权、经营权、人事调配权和收入分配权等下放给医共体牵头医院。落实“两个允许”,合理确定医共体成员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和薪酬水平,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待遇水平,保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落实医共体内部薪酬分配自主权,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并与药品、耗材和检查检验收入脱钩。
2.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
概括起来为“一整合,一统筹,三提升”。
一整合——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要素。要依托牵头医院建立县域医学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检验中心、病理中心、远程会诊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中心,统筹医共体内医疗废物处理工作,为医共体内成员单位提供一体化服务。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前提下,推进医共体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机制,减少重复检验检查,降低病人转诊后的检查费用。
一统筹——统筹县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整合优化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医共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连续记录。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建立以牵头医院为枢纽,向下辐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向上联通城市三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到2020年,医共体服务效能和管理效能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乡检查、县诊断、区域互认”。
三提升——提升县级服务能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提升危重患者救治能力。一是提升县级服务能力,做强县级。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提质达标晋级工作,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强化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针对县域外转诊疾病费用较多的病种和转诊病人较多的学科、基层上转病人较多的科室和基层发病率较高的病种,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实施县级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二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做实乡级。通过实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建设) 项目、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项目、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学历提升项目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管理能力提升项目,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级评审等活动,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鼓励牵头医院临床科室领办中心乡镇卫生院相应科室或设立专家工作室,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与能力相匹配的手术项目。通过县级中医医院领办乡镇卫生院康复科、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乡村医生“乡管村用”,以乡带村提升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三是提升危重患者救治能力,突出慢病。以慢性病救治与管理为重点,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慢病管理中心和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贯通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危重患者救治链条,搭建覆盖县域的急性胸痛和脑卒中患者的一线快速救治网络。
3.推进医防有机融合
一是搭建医防融合管理运行平台。牵头医院牵头建立卫生健康管理中心,开展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专业技术指导、预约诊疗、双向转诊、下转患者医疗服务跟踪指导、出院患者健康状况跟踪等服务,提供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服务;二是建立双向转诊便捷通道。加强县级卫生健康管理中心和乡镇级慢病管理中心的协同,建立县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便捷转诊通道。根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双向转诊临床标准,制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所诊治的核心病种清单和双向转诊规范,细化转诊流程;三是做实做细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与医疗卫生的协作配合,做好技术指导、培训和业务管理,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充分利用医共体内技术资源,将县级医疗机构专科医生作为技术支撑力量纳入家庭医生团队;四是探索实践医防融合新模式。将公共卫生机构能承担的工作直接交由其承担,建立公共卫生机构融入医共体发展相关考核评价体系。医共体开展县域内居民健康状况监测,开具“区域居民健康处方”,为县域内疾病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探索“医体结合”、“医教结合”和“医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转变服务方式和工作模式,建立与病人之间的健康伙伴关系,引导病人积极参与自我健康和自身病情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