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助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普洱市卫生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
来源:机关党委 发布时间:2012-08-30 00:00 浏览次数:次
【字体:大 中 小】
在各行各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普洱市卫生局紧密结合卫生行业实际,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坚持在“创”字上下功夫,在“先”字上见行动,在“争”字上求突破,在“优”字上出实效,充分发挥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为全市卫生事业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在“创”字上下功夫
“创”是前提。普洱市卫生局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一是创新组织形式,将开展创先争优、学习先进、开展为民服务、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几项活动整合,成立“活动办”,抽调专人,负责各项活动的落实。“活动办”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人员分工,落实了工作职责,建立了问责制度,统一协调各基层单位规范开展各项活动,为推进医疗卫生行业创先争优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结合行业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了“红歌”演唱、“红色”之旅、“七一”征文、结对帮扶、学习先进、四亮四评、志愿服务、评选表彰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加强了组织,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活力,促进了工作。三是创新活动方式,实现“四个结合”,即:创先争优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合;学习先进与机关作风建设结合;为民服务与“四群教育”结合;各项活动与卫生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四个结合”使卫生行业创先争优活动有声有色,相得益彰,有力地促进了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在“先”字上见行动
“先”是引领。市卫生局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特别注重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党组织书记引领在先。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具有无声的号召力。各级领导干部不创先进,没有理由要求广大职工创先进;各级领导干部不争优秀,没有资格要求广大职工争优秀。局党委抓创先争优活动,就从领导干部抓起。二是广大党员参与在先。广大党员是创先争优活动的主力军,是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局党委要求广大党员要从“细”入手,朝“里”用功,以“省”躬身,向“远”着眼,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做出实绩。三是为民服务在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群众得实惠,市卫生局将创先争优活动的“主战场”建在农村,设在基层,广泛组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广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到农村基层开展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疾病普查、健康体检、预防接种、疾病诊治等为民服务活动,通过活动感知农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党员和卫生人员的道德修养,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创先争优带来的实惠。
在“争”字上求突破
“争”是方法。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市卫生局始终要求各卫生单位把工作做细做实,务求活动取得实效。一是争学。学习是一种生存状态,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学习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最活跃的创造力和最本质的竞争力。局党委要求全行业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刀会祥、杨善州、王春、邓前堆、陈家顺等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用终生学习、争学先进,激励自己,提升素质,推进工作。二是争做,全行业干部职工要脚踏实地把每天的工作做好,把本职工作做实,用实际行动践行创先争优,用工作实绩体现创先争优,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在“干”字上下功夫,不当“甩手掌柜”,要一级做给一级看,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三是争取,为打好卫生行业为民服务的基础,市卫生局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和资金,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大力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卫生设施设备,加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卫生人员培训,为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打下基础。
在“优”字上出成效
“优”是体现。创先争优要为中心工作提供动力和保证,要体现工作实绩、实效。在创先争优活动的推动下,市卫生局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09--2011年,全市共实施卫生建设项目215个,落实建设资金5.81亿元,建设面积19.53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医疗卫生单位基础条件,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果。
----医疗设备不断增加。3年共投入设备建设资金2.65亿元,县级以上医院配备了CT等高端医疗设备,32个中心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了9000元的基本医疗设备,卫生单位设备装备跃上了新台阶。
----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3年来全市共增加事业编制998个,新招录、引进卫生专业人才705人,培训基层卫生人员1650人次,培训乡村医生3211人次,外派进修半年以上1498人,卫生人才总量得到增加,人才质量明显提升。
----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通过不断努力,2011年,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0%,农村居民新农合参合率达95.59%。2009年以来,全市共筹集医疗保障基金20.49亿元,补偿1429万人次,补偿资金16.4亿元。广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得到基本保障。
----基本药物制度有效落实。按国家政策,基层医疗单位要100%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让利广大患者。至2011年,全市乡村医疗机构100%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执行了“零差率”销售政策。市、县综合医院使用基本药物分别达20%和35%,广大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
----均等化制度有效推进。落实公共卫生经费2.62亿元,实施了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开展了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健康咨询和知识讲座、儿童免疫接种、补种乙肝疫苗、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农村乳癌普查、白内障复明手术等项服务,使全体公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传染病疫情保持平稳。我市地理位置特殊,是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多发地区。全市卫生防疫部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已任,切实加强疫情监测,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把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较好地保障了全市人民的健康。
----妇女儿童健康素质明显提升。扎实开展妇幼保健工作,认真贯彻“一法两纲”,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权利。2011年,启动实施2011-2013年健康与营养项目和妇女及儿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89.22%,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明显降低,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普洱市卫生局供稿)
在“创”字上下功夫
“创”是前提。普洱市卫生局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一是创新组织形式,将开展创先争优、学习先进、开展为民服务、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几项活动整合,成立“活动办”,抽调专人,负责各项活动的落实。“活动办”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人员分工,落实了工作职责,建立了问责制度,统一协调各基层单位规范开展各项活动,为推进医疗卫生行业创先争优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结合行业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了“红歌”演唱、“红色”之旅、“七一”征文、结对帮扶、学习先进、四亮四评、志愿服务、评选表彰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加强了组织,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活力,促进了工作。三是创新活动方式,实现“四个结合”,即:创先争优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合;学习先进与机关作风建设结合;为民服务与“四群教育”结合;各项活动与卫生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四个结合”使卫生行业创先争优活动有声有色,相得益彰,有力地促进了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在“先”字上见行动
“先”是引领。市卫生局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特别注重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党组织书记引领在先。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具有无声的号召力。各级领导干部不创先进,没有理由要求广大职工创先进;各级领导干部不争优秀,没有资格要求广大职工争优秀。局党委抓创先争优活动,就从领导干部抓起。二是广大党员参与在先。广大党员是创先争优活动的主力军,是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局党委要求广大党员要从“细”入手,朝“里”用功,以“省”躬身,向“远”着眼,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做出实绩。三是为民服务在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群众得实惠,市卫生局将创先争优活动的“主战场”建在农村,设在基层,广泛组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广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到农村基层开展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疾病普查、健康体检、预防接种、疾病诊治等为民服务活动,通过活动感知农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党员和卫生人员的道德修养,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创先争优带来的实惠。
在“争”字上求突破
“争”是方法。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市卫生局始终要求各卫生单位把工作做细做实,务求活动取得实效。一是争学。学习是一种生存状态,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学习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最活跃的创造力和最本质的竞争力。局党委要求全行业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刀会祥、杨善州、王春、邓前堆、陈家顺等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用终生学习、争学先进,激励自己,提升素质,推进工作。二是争做,全行业干部职工要脚踏实地把每天的工作做好,把本职工作做实,用实际行动践行创先争优,用工作实绩体现创先争优,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在“干”字上下功夫,不当“甩手掌柜”,要一级做给一级看,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三是争取,为打好卫生行业为民服务的基础,市卫生局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和资金,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大力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卫生设施设备,加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卫生人员培训,为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打下基础。
在“优”字上出成效
“优”是体现。创先争优要为中心工作提供动力和保证,要体现工作实绩、实效。在创先争优活动的推动下,市卫生局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09--2011年,全市共实施卫生建设项目215个,落实建设资金5.81亿元,建设面积19.53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医疗卫生单位基础条件,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果。
----医疗设备不断增加。3年共投入设备建设资金2.65亿元,县级以上医院配备了CT等高端医疗设备,32个中心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了9000元的基本医疗设备,卫生单位设备装备跃上了新台阶。
----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3年来全市共增加事业编制998个,新招录、引进卫生专业人才705人,培训基层卫生人员1650人次,培训乡村医生3211人次,外派进修半年以上1498人,卫生人才总量得到增加,人才质量明显提升。
----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通过不断努力,2011年,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0%,农村居民新农合参合率达95.59%。2009年以来,全市共筹集医疗保障基金20.49亿元,补偿1429万人次,补偿资金16.4亿元。广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得到基本保障。
----基本药物制度有效落实。按国家政策,基层医疗单位要100%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让利广大患者。至2011年,全市乡村医疗机构100%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执行了“零差率”销售政策。市、县综合医院使用基本药物分别达20%和35%,广大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
----均等化制度有效推进。落实公共卫生经费2.62亿元,实施了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开展了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健康咨询和知识讲座、儿童免疫接种、补种乙肝疫苗、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农村乳癌普查、白内障复明手术等项服务,使全体公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传染病疫情保持平稳。我市地理位置特殊,是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多发地区。全市卫生防疫部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已任,切实加强疫情监测,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把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较好地保障了全市人民的健康。
----妇女儿童健康素质明显提升。扎实开展妇幼保健工作,认真贯彻“一法两纲”,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权利。2011年,启动实施2011-2013年健康与营养项目和妇女及儿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89.22%,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明显降低,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普洱市卫生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