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晚起,防寒保暖
作息规律: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建议晚上9—10时入睡,早上7时左右起床,保证充足睡眠以养阳气。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3点对成人的细胞修复、组织再生和能量恢复至关重要。
保暖重点:“寒从脚下起”,要注意脚部、背部和颈部保暖,可穿棉袜、戴围巾。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20分钟,加入艾叶、生姜等能驱寒。
温补散寒,滋阴润燥
宜食温热:可适量吃羊肉、牛肉等温补食材,搭配生姜、花椒等调料。药膳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血散寒)、黄芪枸杞炖鸡汤(益气固表)。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包括鱼禽肉蛋在内的所有动物性食物,每天摄入量控制在120—200克为宜。
滋阴防燥:冬季气候干燥,需食用银耳、百合、梨、黑芝麻等滋阴食物,避免辛辣燥热食物以防上火。同时要及时补足水分,每天补水1500—1700毫升,可喝淡茶水、柠檬水或银耳羹等。
饮食禁忌:切忌以饮酒“取暖”,尤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天凉尽量以热食为主,少吃生冷食物,烹饪方式以煲、烩、炖为宜。
适度锻炼,避免大汗
选择温和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运动时间宜选上午10点后或下午气温较高时。
运动注意事项: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补偿性”运动;运动后不要立刻吹冷风、喝冷饮;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应避免低温时段外出运动,运动前要充分热身。
静心养神,避免情志过激
顺应“冬藏”:减少思虑过度,通过冥想、听轻音乐、阅读等方式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多晒太阳:冬季光照减少易引发“季节性情绪低落”,每日上午9—10点晒太阳20—30分钟,可促进多巴胺分泌,改善情绪。
穴位按摩:按压内关穴能宽心理气、缓解焦虑,按压神门穴可安神定志、清心除烦,每个穴位3—5分钟,每日1—2次。
其他注意事项
因人而异:养生需结合体质,建议咨询中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避免误区:冬季进补并非“越多越好”,过量食用温补食物可能导致上火、消化不良,要“少量多次,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