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1.激素因素
雌激素对骨骼有保护作用。在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吸收过程加速,骨量丢失明显。例如,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比同龄男性高很多。同样,睾酮在男性骨骼健康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睾酮缺乏会使男性骨质疏松风险增加。
甲状旁腺激素(PTH)在调节钙磷代谢中起关键作用。当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PTH分泌过多,会促进骨吸收,使骨骼中的钙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导致骨质疏松。
2.营养因素
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导致骨量减少。例如,一些老年人饮食单一,没有足够的奶制品、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入,就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维生素D也很重要,它能促进钙的吸收。如果缺乏维生素D,即使摄入足够的钙,也不能很好地被吸收利用。
3.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代谢也会发生改变。在30—35岁左右,人体的骨量达到峰值。之后,骨吸收逐渐超过骨形成,骨量开始缓慢下降。到了老年,这种骨量丢失的速度会加快,骨骼的微结构也会逐渐变得脆弱。
4.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会使骨骼的应力刺激减少。骨骼需要适当的运动来维持其强度,就像肌肉一样。长期卧床或者久坐不动的人,骨骼会因为缺乏运动刺激而逐渐变脆。例如,骨折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其未受伤部位的骨骼也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另外,吸烟和过量饮酒也会对骨骼产生不良影响。吸烟会影响钙的吸收,酒精会干扰骨细胞的正常代谢。
二、症状
1.疼痛
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主要表现为腰背痛。这种疼痛可能是由于椎体微骨折或者骨小梁的变形引起的。疼痛的性质通常是钝痛,可能会在活动时加重,休息后有所缓解。例如,患者在弯腰、负重或者久坐后,腰背部疼痛会更加明显。
2.身高变矮、驼背
当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时,会导致身高变矮。椎体是脊柱的主要组成部分,骨质疏松使得椎体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椎体高度变低,整个脊柱就会缩短。同时,脊柱后凸畸形也会出现,也就是驼背。这是因为椎体骨折后,脊柱的生理弯曲发生改变,向前的支撑力减弱,后部的韧带相对紧张,导致脊柱后凸。
3.骨折
这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和腕部。椎体骨折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背部疼痛、身高变矮等症状;髋部骨折对老年人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它会导致患者长期卧床,增加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腕部骨折多发生在跌倒时手部着地的情况下。
三、治疗措施
1.基础措施
调整生活方式是基础。患者应该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豆腐、鱼肝油等。同时,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骨骼的应力刺激,促进骨形成。
2.药物治疗
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它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例如,阿仑膦酸钠是一种常用的双膦酸盐,患者一般每周服用一次。还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它能模拟雌激素对骨骼的保护作用,但又不会引起雌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促进骨形成药物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通过间歇性地刺激骨形成来增加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