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没什么大不了?5年至10年后也可能发展为肠癌
来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05-29 09:29       浏览次数: 【字体:

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老百姓最熟知的胃肠道恶性肿瘤。那平时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发展至癌变结局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一科主任医师李临海表示,结直肠癌的发生受多因素影响,“帮凶”很多,如环境污染、致癌物黄曲霉素、遗传等都与它有相关性,大家眼里的“良性”息肉,可能就是一个大隐患。

李临海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一科 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

专家擅长

从事普通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疾病诊治,擅长于胃肠道肿瘤诊治、腹部微创外科,从事腹腔镜外科二十余年,熟练掌握腹腔镜下胃结直肠癌根治、腹腔镜减重等微创手术。

一旦发现肠息肉应该及时处理

 

 

“从肠道内的炎性增生到肠息肉,再到腺瘤,最后发展至肠癌,往往会经历5年至10年的时间。息肉就是一个隐患,随着年龄增大癌变风险越高,一旦发现要及时处理。”李临海表示,经验丰富的医生在做肠镜检查时通过息肉的形态、质地等就能初步判断息肉的性质。

另外,有些人因为减肥或长期便秘,会服用各种软化大便的药物甚至缓泻剂,泻药短期内服用可以润肠通便,但长期使用含有色素的泻药会造成结肠粘膜黑变病,一些研究表明,天然或合成泻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潜在的基因毒素和致癌作用。

长期刺激性饮食有没有影响呢?李临海表示,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对肠道形成一种慢性炎性刺激,加重肠道的负担,成为癌变诱因之一。

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要注意

 

 

I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II、III期50%至78%,IV期只有10%至15%,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李临海表示,以下这些表现可能就是肠癌的危险信号,要引起重视。

排便习惯改变:比如排便次数较之前增多或减少,经常便秘或者拉稀。

排便性状改变:比如出现了黏液便、血便、粪条变细,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要重视。

除了自己观察,更重要的是依赖专业检查。大便潜血试验作为初筛可以发现粪便隐血,目前,先进的粪便基因检测也能发现异常,但最终确诊还是要依靠肠镜及活检。

痔疮可能“掩盖”结直肠癌真相

 

 

痔疮和结直肠癌都会表现为便血,但痔疮一般是便后滴血、血液是新鲜的红色,而结直肠癌患者的便血往往会混杂在大便中,颜色也更暗,患者常因为痔疮更突出的症状而将结直肠癌的问题掩盖了。李临海表示,痔疮和肠癌并不是因果关系,但很多人往往因为痔疮而延误了肠癌的发现,有些经验不足的医生在处理便血时只关注痔疮,忽略了对结直肠的全面检查。“所以才会出现有的病人做完痔疮手术后仍有便血,进一步检查才发现肠癌,其实肠癌已经同时存在了。因此,在治疗痔疮的同时要对整个结直肠进行一次排查。”

普通人群50岁就应该进行肠镜检查

作为一种“侵袭性”检查,肠镜会有一定不适,但目前除了高龄和有麻醉禁忌证的人群,都可以选择无痛肠镜,大大消除了检查的不适,从而降低了对检查的恐惧感。李临海表示,一个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医生,一次肠镜检查大概在15分钟至20分钟,如果在肠镜检查时发现了息肉等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一次性解决。

他建议,普通的健康人群也应该在50岁开始进行肠镜检查,如果检查没有问题,后续可每隔5年检查一次。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亲兄弟姐妹)60岁以前有确诊肠癌或二级亲属(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有两个人确诊肠癌的,肠镜检查时间应该提前十年,下次检查间隔时间也要更短。

对于许多人日常补充益生菌的行为,李临海表示,益生菌一般用于疾病恢复状态,比如术后早期的肠道菌群调整,不建议作为长期的保健行为。要远离结直肠癌,除了肠镜筛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均衡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肠道负担,避免形成对肠道的炎性刺激。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