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各单位、高校等都进入了体检高峰期。“空腹抽血”早已牢牢地记在大家心头,但究竟“多久不吃东西算空腹?”“为什么要空腹?”,关于这些疑惑,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护士长李红霞一次来给大家说清楚。
李红霞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护士长
空腹抽血结果更准确
饮食后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各种化学变化,只有空腹状态验血才最能反映出血液的真实情况。比如喝了大量的水,血细胞会被稀释,也就是冲淡了血液,而吃了油腻的食物,甘油三酯等指标会升高,这些都会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最好在上午10点以前完成
空腹采血是指禁食至少8小时后空腹状态下采集血液标本,一般在晨起早餐前采血,即使是白天8小时未进食,也不能算作空腹。举个例子,如果要在第二天早上8点空腹抽血,晚上8点以后就应该禁食。
当然,空腹时间并不是越久越好,最好在上午10点以前完成采血。空腹时间过久,血脂、血糖、胆红素等一系列指标也会发生变化,还会给人带来身体不适,造成低血糖症状如头晕、虚弱、恶心等。
喝上一口白水没关系
如果抽血前空腹的过程中感到口干口渴,饮用100毫升以内的白水是几乎没有影响的,对于一些长期需要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的患者,服药使用的一点水量也是不影响的。但注意不能在抽血前饮用含糖的饮料和咖啡、茶、酒等。
这些抽血项目要空腹
2023年《静脉血液采血指南》指出,这些检测项目需要空腹采血:
血脂类(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食物中的脂肪进入血液,会使甘油三酯等明显升高,还可能使血液呈乳糜状,对检验结果造成干扰。
糖代谢类(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等),高碳水饮食,不仅会刺激血糖升高还会刺激胰岛素和C肽分泌。
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骨碱性磷酸酶等),骨吸收标志物受食物影响较大。
血小板聚集率,一些药品和膳食成分会影响聚集率的准确率。
以下这些检测项目不是必须但尽可能做到空腹,结果会更准确:
肝功能类(黄疸指数、谷丙、谷草转氨酶试验,甲胎蛋白测定、血清球蛋白测定等),酒、茶和富含蛋白、脂肪、色素的食物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肾功能类(血清尿素氮、非蛋白氮、血清肌酐、血清尿酸、血PH测定等),高蛋白和高核酸食物均可引起血尿素氮、肌酐及尿酸的增高。
抽血前一天这些事情要注意
不要突然改变饮食习惯。抽血前一天注意清淡饮食即可,保持日常的饮食习惯才能如实反映身体的各项指标,结果更加客观。
不要剧烈运动。剧烈运动肌肉会消耗大量的葡萄糖,可能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影响检测结果。
不要熬夜和饮用刺激性的饮料。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转氨酶升高,还可引起血中钾、钠、血糖等成分的改变,影响测定结果。
抽血前24小时不宜饮酒。酒精会对血液成分、性质产生一定影响,还会加重肝肾负担,抽血前最少24小时内不可以喝酒,最好72小时内不喝酒。
不要突然停药。需要长期服药的慢病患者应按时服药,避免因为停药造成血压或血糖波动而发生危险。
随身携带常用药。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可携带药物,由医生判断是否可适当停药或将用药时间与抽血时间合理间隔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