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各国有超过8亿人存在患上糖尿病的风险,糖尿病已成为现代疾病中的第二大杀手,它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目前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防治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一种什么病?又有什么症状呢?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了又该如何处理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找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念馨主任,给我们进行解答。
名医档案
念馨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医学博士。
糖尿病是一种什么病?又有什么症状呢?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病程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怎样分型?
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一些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遗传和自身免疫等因素,导致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患了1型糖尿病之后,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加之胰岛素生成细胞被破坏,身体就不再产生胰岛素,或产生的胰岛素不够用,就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任何年龄阶段都会发病,甚至儿童也不例外,占全部糖尿病的90%以上,多见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机体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可能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等。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低血糖的现象?
糖尿病早期(尤其是2型糖尿病),有可能会出现反复的餐前低血糖,表现为快到用餐时间时没有按时用药,而出现明显的饥饿感、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延缓所致。正常情况下,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段里血糖处于最高峰。胰岛素在这个时间段里也会大量分泌,把高血糖铲平,但是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由于种种原因分泌变得迟钝了,在血糖高的时候往往分泌量不多,而在血糖明显回落的时间段里,比如餐后2小时至3小时这个时间段里还会持续大量分泌,而这时候血糖已经不太高了,胰岛素却有很多,于是就容易出现餐后的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呢?
用药时严格遵循医嘱,不要随意自行调整药量。按时按量吃饭,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后不要忘记吃饭。饮食中蛋白质类食物(肉、蛋、奶等)要占一定比例,不能只吃碳水化合物(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要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理。平时可以随身携带小包装的饼干或者糖块,一旦发生低血糖症状,及时补充能量。糖尿病导致肾脏病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低血糖现象,所以应加强日常的血糖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波动应引起高度重视。
糖尿病患者平时可以吃些什么零食?
糖尿病患者在零食的选择方面,可以吃一些糖分不高的水果、坚果、纯牛奶等。
坚果可以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丰富的营养,以及一些不饱和脂肪酸。但是坚果的油脂含量太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如果进食过多以后,容易导致总热量和总能量的超标,一周可以选择2次,建议每次进食量不要过多。
糖尿病患者每天可进食200ml的纯牛奶,将这200ml纯牛奶可以放在两餐之间,作为零食的方式摄入,不仅可以帮助提供优质蛋白质,还可以给糖尿病患者提供丰富的钙质。
在水果选择方面可以在两餐之间选择一些糖分不高的水果,如水果黄瓜、小番茄、苹果、梨子等,少量进食,也可以作为零食提供,对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