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好心脑血管救治站 补齐基层短板
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2023-11-22 10:54       浏览次数: 【字体: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急救急诊能力,降低农村群众慢性病、创伤、中毒等死亡风险,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助力健康云南建设,2018年,云南省创新开展乡镇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截至目前,全省整合资金2.7亿元,建成心脑血管救治站708个,覆盖全省51.7%的乡镇卫生院,有100余家救治站通过胸痛救治单元验收。

统筹推进 明确标准

云南省将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作为急救体系在基层的拓展和延伸,从省级层面统筹推进项目建设。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省政府将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确定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20年,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健康云南行动的实施意见》,将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纳入健康云南行动支撑项目,省级财政按40万元/个的标准给予补助。

云南省还采取三项举措,规范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

一是找准功能定位。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旨在通过整合院内资源、配备急诊急救设备、强化人员培训、畅通转诊渠道,重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紧急处理、及时转诊能力。同时,加强乡镇心脑血管救治站与县级医院卒中、胸痛中心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衔接,进一步降低农村心脑血管疾病、中毒、创伤等患者致死致残风险。

二是明确建设标准。云南省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管理中心、心脑血管救治站配置标准(试行)》,细化了心脑血管救治站人员配备、设备配置、业务用房、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等工作要求,做到建设标准化、同质化。

三是严格验收程序。乡镇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期为半年,建成后,按照县区初评、州市验收、省级抽查的程序,严格对照建设标准验收,从卫生院规模及设置、医疗技术队伍、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辐射和上下联动四个方面48项指标进行全面评价。

加强指导 管理下沉

在全面推进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过程中,云南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帮扶指导,强化技术支撑,促进心脑血管救治站的规范运行管理。

一是强化技术支撑。云南省组建了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省级专家库,确定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技术指导牵头单位,负责制定心脑血管救治站技术标准,对各地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省级验收评估,负责心脑血管救治站人员培训的课件制作、培训标准确定等。

二是加强帮扶指导。云南省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发挥牵头医院龙头带动作用。牵头医院拿出创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干劲,加大帮扶力度,促进资源下沉、管理下沉,对照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强化人员培训、畅通转诊通道等,提升基层急诊急救能力。

三是强化运行管理。为进一步促进心脑血管救治站规范管理、发挥效益,云南省每年将州市验收和省级抽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通报,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并定期开展救治站运行情况监测。

挽救生命 成效凸显

云南省通过乡镇卫生院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有力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危重症识别和救治能力,填补了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地溶栓治疗能力空白,初步搭建了覆盖全省急性胸痛和脑卒中患者的一线快速救治网络,项目实施效果明显。

2022年,全省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抢救急危重症患者3.5万人次,上转患者2.4万人次,就地开展溶栓治疗超过400例,除颤仪使用1000余次。在践行“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理念中,一批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如,楚雄州南华县罗武庄卫生院心脑血管救治站为83岁高龄心梗患者溶栓治疗成功;边远的怒江州泸水市老窝镇卫生院心脑血管救治站及时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并紧急转诊至上级医院,成功挽救患者生命。

下一步,云南省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努力实现农村群众“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2023年—2025年,云南省将再建设350个心脑血管救治站,推动已建成的心脑血管救治站创建胸痛救治单元,进一步补齐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急救急诊服务能力短板,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水平。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 车刚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