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3年5月8日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防控工作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05-08 18:47       浏览次数: 【字体:

文字实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作为全球健康威胁已经结束,各国要从应急模式过渡到新冠疫情与其他传染病一同管理,不能停止工作。当前,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疾病危害仍然存在。各地各部门要继续落实“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在保障群众健康的同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要继续强化疫情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有效掌握病毒变异和疫情发生发展情况,增强医疗资源储备,提高临床救治能力。要继续加强学校、养老机构、社会福利院等重点场所人员健康监测。要继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的防控工作。 我们请来了: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先生;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先生;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先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先生。请他们共同回答记者的提问。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决定主要基于哪些方面考虑?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谢谢你的提问。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对疫情的流行态势、病毒变异特征、人群免疫屏障和系统的应对能力建设这四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从当前疫情的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重症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处于较低水平和持续下降状态。第二,虽然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变异,有些变异株出现了免疫逃避能力增强的情况,但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致病力、病死率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第三,虽然全球疫情风险仍然较高,但人群通过自然感染和主动疫苗接种的免疫,已经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免疫屏障。第四,三年多来,各国都加强了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防控设备、疫苗药品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在持续加强,大多数国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防控能力。综合这些因素,人群和卫生系统的抵抗力与新冠病毒之间已经取得了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符合三个方面的标准:一是这一事件是严重的、突发的和突如其来的;二是疫情可以通过跨境跨国的传播;三是需要世界各国协调一致的国际反应,来应对这种事件的危害。综合评估认为,全球的新冠疫情达到了《国际卫生条例》关于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要求。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请问这是否意味着新冠病毒流行结束了呢?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呢?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谢谢你的提问。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了,更不意味着我们对新冠疫情就可以放任不管了,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这种危害,还要继续做好相关的疫情防控工作,以保护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接下来还要继续坚持必须的防控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开展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和疫情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需要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加强监测能力,合理布局监测哨点,做好预警和风险的研判工作。二是继续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新冠疫苗对防重症、防死亡,乃至更有效地防控疫情的传播,都是有价值的,需要予以坚持。三是继续强化临床管理和救治能力,特别是对重症的救治能力。四是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加强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相关物资储备等。五是加强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公众应继续保持好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今年的“五一”假期期间人员流动是比较大的,请问节后全国疫情形势如何?另外,根据研判,是否会出现聚集性疫情?谢谢。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 刘清]谢谢您的提问。近期,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显示,“五一”期间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但各地在院重症病例数均未出现大幅增加,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也未受到影响。总体来看,国内疫情目前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各地医疗服务秩序正常,全国未出现规模性疫情。专家研判认为,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存在随时间衰减的客观规律,全国疫情在今年4月上旬达到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近期开始出现缓慢上升的情况,这种变化趋势符合预期,也与全球奥密克戎病毒株波动流行的规律相似。人群免疫力衰退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当前我国的人群总体免疫保护水平仍然较高。“五一”期间人群聚集和流动性增强,客观上增加了病毒的传播机会,预计“五一”假期后局部地区疫情可能会出现小幅反弹,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可能会有所增加,但出现区域性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救治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的冲击。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记者]近期有不少群众反映自己二次感染了新冠病毒。请问,如果的确二次感染了,或者是有感染新冠的相应症状,例如咽喉疼痛等,公众应该如何应对?谢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 王贵强]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首先,无论是二次感染还是新变异株导致的感染,临床表现目前看都是类似的,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重症的病例目前还很少,主要是无症状或轻型病例为主。一旦感染不要恐慌,对症处理,同时仍然要做好个人卫生,包括戴口罩,避免或者减少进一步传播的风险。第二方面,我们要高度关注高龄老人,没有接种疫苗的、有基础病的人群,避免感染或者减少感染的风险。因为无论是变异株还是二次感染,都会使这些重症高风险人群面临着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所以我们强调,对老年人、有基础病的,要关口前移、早期干预。措施包括:(1)建议在社区层面上发挥社区医生或者全科医生的力量,以及信息化系统、人工智能多种途径,建立所辖区域的老年人、高风险人群的台账。(2)一旦这些高风险人群患病以后,要及时跟踪监测,早期抗病毒治疗。(3)重症高风险人群感染以后加强监测,如果出现低氧等情况,要及时氧疗,无论在社区层面上还是医院层面上,都要进行相应的处置。(4)目前医疗机构重症的救治能力较充分,所以一旦有重症病人,及时住院或ICU治疗。刚才提到咽喉痛,其实原因很多,新冠可以,流感也可以,很多细菌感染也可以,所以要区别对待,如果是新冠,就按新冠治疗,如果细菌感染,必要时可用抗生素。谢谢!

[健康报记者]我们注意到,世卫组织在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也提到各国是时候将防控新冠疫情从应急模式过渡到管理其他传染病一样的阶段了。请问我们国家在三年的抗疫实践当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对今后防控传染病有哪些借鉴意义?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谢谢你的提问。回顾这三年多来,中国疫情的防控工作,主要有一系列的经验,可谓可圈可点,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首先,我们国家制度的力量在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抗疫的理念,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确立防控策略和措施等一系列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前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疫情的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论是医疗救援、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等,这些方面的一些大协同,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每一个个体,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积累了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一些机制和体制方面的优势。第二,人民的力量。我们中国的老百姓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每个人都在全力抗疫,从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到主动采取一些防控措施和行为,体现了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精神,体现了高度的利他主义精神。第三,专业的力量。卫生健康系统不论是在疾病预防控制战线,还是在医疗救治战线,充分展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健康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发挥了崇高的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广大医务人员奋不顾身地奋战在抗疫和救治的第一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第四,科技的力量。科学技术是战胜疫情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中国的科技不论是疫苗的研发、药物的研发还是检测试剂的研发等,都在进一步完善,无不体现了我们科技的优势。加强对重大疫情科技的研究,做好相关关键技术的储备研究,乃至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我们的远程医疗技术,可以有效保证疫情防控,同时保障日常医疗需求。又比如,我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对感染者的管理,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效率。第五,团结的力量。疫情的防控,特别是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全球进行有效的团结和协作,才能有效应对疫情,共同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第六,基层的力量。在这次疫情应对上,基层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年的疫情防控中,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通畅和有效的社区治理体系和良好的社区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将疫情防控工作有机地和基层治理工作进行了结合和融合,创造了中国的经验。我想,今后不论是对重大疫情的防控,还是对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包括对慢病的管理,都有重要的作用。第七,中医药的力量。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医防结合的优势。第八,沟通的力量。唯有良好的沟通,才能赢得老百姓的理解和配合,才能有效地防止信息流行病。从我们的宣传、媒体的教育,以及各个方面的沟通工作,向老百姓传递正确的知识,来教授适宜的技能,在疫情防控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近期,我国新冠疫情的主要流行株有哪些?这些流行株的致病力和传播力有哪些特点?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 陈操]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的构成也受国际影响明显增大。从监测数据看,今年4月下旬,在输入病例当中,XBB系列变异株的构成已经达到了97.5%,与全球的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基本保持一致。在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的占比,自今年2月份明显升高,从2月中旬的0.2%增长到了4月下旬的74.4%。同时,BA.5.2、BF.7、BA.2及其亚分支合计占比约25%。目前,我国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已经变成XBB系列变异株。XBB系列变异株是一种奥密克戎重组变异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强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是目前全球优势的流行株。从目前的监测数据看,包括XBB变异株在内的正在流行的这些变异株,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致病力没有明显的变化。我们将继续做好哨点医院确认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变异株的监测工作,特别是重症、死亡病例和特殊人群的变异株的监测,会同海关部门做好输入变异株的监测。同时,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哨点医院、发热门诊,还有重点场所、城市污水等开展疫情的监测,一旦发现异常风险信号,各地的疾控部门将会边核实、边评估、边预警、边处置。此外,我们还会会同多部门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切实回应社会的关切。在此,也呼吁大家要保持已经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科学看待疫情,既不要过于恐慌,也不麻痹大意,保持良好的心态。谢谢!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请问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决定,将在全球产生怎样的影响?比如说在出国旅行、留学等方面会有哪些变化?这对于我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谢谢你的提问。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国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这将进一步减少和消除跨国交通、贸易、旅行、留学等方面的限制,增加全球人员往来和货物流通的便利性。对于我国来说,此次调整,一是有利于我国的国际交往,包括贸易、旅游、学术交流、留学等等,减少此前因部分疫情防控措施带来的不便。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将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新冠疫情完全放任不管,还要继续做好相关的疫情防控工作,继续和全球各国紧密团结,共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更加有效的、更具备成本效益的措施,来防止疫情的蔓延和传播,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谢谢!

[中新社记者]当前,我国对新冠仍实施“乙类乙管”的防控措施,随着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请问下一步防控等级是否会有相应的调整?谢谢!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 刘清]谢谢您的提问。去年11月份以后,综合评估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工作基础等因素,我国相继出台了“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第十版防控方案等政策文件,并自2023年1月8日起依法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决定性胜利。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新冠疫情还未结束,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继续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科学精准落实“乙类乙管”的防控要求,持续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我们将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和防控工作的需要,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目的就是确保不出现规模性疫情,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5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当前正值春夏之交,是传染病高发的阶段,请问公众应该防范哪些这个季节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提示?谢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 王贵强]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首先,夏季的传染病,一般来讲,像流感这类呼吸道传染病会减少。新冠这个病虽然也是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但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所以夏季仍然会出现新冠的传播和疫情的发生。另一方面,夏季的时候,通风比较好,户外活动比较多,不像秋冬季这种封闭的空间更利于病毒的传播,所以在夏季,应该说新冠导致的大规模疫情的风险比秋冬季要低一些,但是我们也不能大意,还要做好相应的防护。当然,随着抗体水平的下降,人的免疫力下降,尤其是针对新冠的免疫力是下降的,就可能出现一些二次或者重复感染,尤其是新的变异株出现,更是容易出现一些新的疫情,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尤其是刚才提到的这些重症的高风险人群防护。第二方面,夏季的传染病主要是消化道传染病流行,包括细菌性痢疾、伤寒,各种肠炎等,在夏季非常容易出现,在这里也呼吁各位要预防夏季传染病的流行。实际我们在新冠期间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比如手卫生等,是可以有效防范消化道传染病的。所谓消化道传染病就是病从口入,病人通过粪便、呕吐物排出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等,还包括人们不洁的饮食、水源污染或者经过虫媒传播的消化道传染病。我们要做好个人的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像手卫生,是可以有效地降低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的。当然,我们在夏季的时候要注意,外出就餐的时候,生冷的食品,包括凉拌菜、生食的果蔬,都可能导致消化道传染病的流行,要做好这方面的防控。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随着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抗疫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请问在过去三年的实践当中,中国为全球抗疫作出了哪些贡献?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谢谢你的提问。在抗击新冠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前,中国始终担当尽责,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做到了“五个率先”:率先同各方分享疫情信息,交流抗疫经验;率先向各国大批量提供抗疫物资;率先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提供疫苗帮助;率先对外派遣医疗专家组;率先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本着依法、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报告疫情,第一时间确定了病原体,第一时间向世界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中国为国际社会的疫情防控、疫苗和检测试剂的研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中国在努力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竭尽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帮助。中国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物资,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举办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技术交流活动300余场,向34个国家派出37次抗疫医疗专家组。中国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的公共产品,率先支持疫苗研发和知识产权的豁免,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的生产合作,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次的新冠疫苗。面对新冠疫情,国际合作始终是中国不变的选择。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处置了100多起国内聚集性疫情,也为国际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用切实的行动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我们愿意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疫情的挑战,更好地保护各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4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提到,近期个别地区疫情小幅上升,请问公众需要做好哪些防护?谢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 王贵强]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正像刚才讨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既往感染或者疫苗接种建立的免疫屏障或者抗体水平会逐渐衰减,保护力也是逐渐下降的,所以面临着二次感染甚至重复感染同一个毒株的问题。第二方面,病毒不断变异,而变异株常常具有免疫逃逸的特点,也就是对既往建立的免疫屏障可以突破,所以可能造成新的变异株的感染,这也是目前面临的比较大的问题,尤其是现在国际上流行的XBB变异株,它的传染性强,可以导致更多的人出现感染的风险。但是,尽管传染性强,但致病力没有增加,所以大家也不用恐慌。但是我们仍然强调,从临床角度要关注重症高风险人群,就是那些高龄的老人、有严重基础病的,尤其是没有打疫苗的人群,要特别关注。这样的人群,如果要外出或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个人的防护,尤其到人群聚集、通风不良的地方,要做好个人的防护,戴好口罩。同时,像手卫生、社交距离仍然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感染的办法,所以我们还是强调这些脆弱的人群要做好防护。同时,对高风险人群,没有接种疫苗的,还要建议接种疫苗,有效地预防重症的发生。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谢谢,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交流的一些限制措施将会减少甚至消除,这是否会增加我国境外输入的风险呢?又需要采取哪些防控措施加以防范呢?谢谢!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 刘清]谢谢你的提问。刚才提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意味着新冠疫情作为全球卫生紧急状态已经结束,但新冠疫情还未结束,新冠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仍然存在,国际交流限制措施的减少将促进中外人员流动,但可能会加快病毒的输入和传播。为降低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疫情监测分析。密切跟踪国内外疫情动态,落实好病毒变异、发热门诊、哨点医院、城市污水、社区监测等多渠道监测任务,做好医疗机构就诊情况的监测,持续开展发热诊室、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普通门急诊监测。及时开展疫情形势分析和趋势研判,强化综合分析,科学研判防控形势,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二是要做好外防输入。强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的监测,规范地处置国外新型变异株可能造成的聚集性疫情,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严防境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造成我国疫情大幅反弹的风险。三是要做好重点环节防控。要聚焦学校、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单位的防控,关注“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指导做好学生的晨午检和症状监测,严防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要指导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做好被照护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日常防护和健康监测,降低疫情引入和传播的风险。同时要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工作,主要是要不断提高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接种率,推进新冠病毒未感染人群和已感染但未完成基础免疫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持续补齐人群的免疫差距。四是要做好宣传倡导。刚才各位专家也提到了,倡导公众继续保持三年以来形成的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保持社交距离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要保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同时要加强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时,及时就诊。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谢谢。今天的发布会,几位嘉宾介绍了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有关防控工作的相关情况,再次感谢各位。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