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昌宁县践行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昌宁”
来源:省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02 18:19       浏览次数: 【字体:

保山市昌宁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大统筹力度、保障力度和投入力度,着力推进美丽昌宁、开放昌宁、幸福昌宁、平安昌宁建设,让新时代昌宁的发展更有“温度”。

在“美丽昌宁”建设中,紧扣“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的“五美”目标,坚定不移打好河流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乡人居环境治理8大攻坚战。坚持由点到面、梯次推进、试点先行、辐射带动,建设乡村风貌特色化、产业发展专业化、生活品质现代化的精品示范村及生活富裕、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村庄。

坚持生态恢复治理,以绿化美化环境为重点,以绿化荒山为抓手,坚持山上造林与农田林网建设相结合,城镇绿化与村庄美化相结合,样板示范与全民动员相结合,绿色通道与防护长廊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全面发动、城乡联动、人人参与,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绿化。实施绿色屏障、绿色城镇、绿色村庄、绿色通道“四绿”工程,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2100万元,完成营林造林25万亩,义务植树306万株,完成公路绿化60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7.01%,高于全省4.45个百分点。一个“荒山披绿装,道路树成行,城市绿荫绕,单位园林化,庭院草木芳”的生态园林环境逐渐成为现实。

全面落实河长制,围绕“一年变净、两年常清、三年成景”目标,完善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对穿城而过的右甸河开展污染防治。开展河道水体治理和修复,加强对城市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建设;改造城市河道,重塑自然岸线和滩涂;在水环境生态治理示范园建设水生态处理净化区6.5万平方米,构建滨水植被群落。通过分离沉淀、阻隔分导等方式,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建成良性循环的城市水系统。目前,右甸河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实现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地表水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三个100%”。昌宁县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

按照“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标准,以“多规合一”统筹各项规划,构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优势互补的生态城市规划体系;全面推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强化渣土运输车辆监管和道路扬尘防治;启动县城周边的红砖厂、碑石厂、石灰窑三项清理整治工作;严格执行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全面推广使用无烟烧烤炉具;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全面推进城乡“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加快农村“以电代柴”“以气代柴”改造,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建成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全年全天候对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实时监测;颁布实施《保山市昌宁田园城市保护条例》,是全国关于县级田园城市保护的首部法规,也是保山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获得立法权后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

依托县城“山、水、田、城”特色自然优势,注重合理布局和城市生态保护,编制《昌宁县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等12个专项规划,构建水域、农田、公园、现代城市相融合的城市规划布局和“一心、两翼、六组团”的“蝶形”城市空间结构。确定田园风光保护控制区域105平方公里,将县城周边3万亩农田调整为田园风光保护严控区,把县城坝区的20平方公里农田作为山水田园特色景观的核心元素进行严格保护。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县城南北两端的3万亩农田进行全面治理,把紧邻县城南北两端的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通过对现状农田进行整理,以田园风光和自然水系为主导景观,大面积种植季候性经济作物,形成独有的农业大地景观。在其间增设游步道、景观点,营造充满乡土情怀的田园诗意景观。既能让人们感受到农村的田园气息,又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

实施“绿化、美化、彩化、香化”四大工程,打造“环山脉水、田城相拥”的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和景观城市。启动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建成“昌宁故事”灯光水秀广场,新建公园绿地31.84万平方米,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净化功能,提升田园城市生态景观效果。依托右甸河生态廊道和万亩生态农田景观,建设“一轴、三脉、多核心”的生态景观体系,按照生态城市和海绵城市的总体建设要求,引入水利、水生态、水景观“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突出千年茶乡、田园城市主题,先后投资13.2亿元,建成以“茶”为魂、深度赋予“千年茶乡”内涵和蕴意的茶韵公园,打造以“星”为魂、既有江南韵味又不失田园气息的地方特色景观园林,实现城市与田园相互滋养、文化与田园融合发展、田园与产业交相辉映的综合型生态景区,建成各类公园12个,人均公园面积达9.33平方米。

坚持用好“山”字招牌,做足“山”字文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现代林业发展理念,大力振兴林业产业。全县木本油料基地面积达209.68万亩,其中:核桃180万亩,澳洲坚果20万亩,油茶9.68万亩,产量8.7万吨,农民人均木本油料产业面积达5.5亩。推行林果、林菌、林药等一体化发展模式,建成水果基地10万亩,林药基地10万亩,林菌基地10万亩,生态旅游基地5万亩,实现林业年总产值30亿元。林业产业实现了木材挂帅、薪材消耗向核桃、澳洲坚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生态旅游等多元化转变,向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等优良生态产品需求转变,初步形成产业培育、生态建设、园林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格局,实现全县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经济发展双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