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大会上,来自抗疫一线的他们这样说…
来源:宣传处       发布时间:2021-01-18 13:34       浏览次数: 【字体:

“我为伟大的祖国而骄傲,为参与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而自豪!”

——张玮

 

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每一个生命都得到了全力护佑。

——张嗣兴

 

只要我们每一个都能尽忠职守,那涓涓细流也能汇聚成磅礴的力量。

——刘国欢

 

 

12月28日下午

云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

在昆明海埂会堂召开

三位抗疫先进代表

在会上作了发言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党支部书记、副主任

云南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

湖北咸宁市中心医院

医疗队队长、重症病区主任

张玮

1610947756179090206.jpg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叫张玮,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云南省援鄂医疗队1158名“逆行者”中的普通一员。作为全省抗疫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发言,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我们只是做了医务工作者份内的工作,而党和政府给予了我们如此高的荣誉和褒奖。感谢组织的肯定,这份荣誉属于全省所有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广大党员!

按照中央“一省包一市”的要求,云南省对口支援咸宁市抗疫工作。来自云南省市县43家医疗单位的498名队员一夜成军,24小时内抵达咸宁,48小时内就开展了工作。云南支援咸宁的医护队员中共有245名共产党员,我们在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构筑起带领大家打硬仗、打胜仗的战斗堡垒。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单位、不同科室,但都紧紧团结在党旗下。

ICU重症监护室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冲锋陷阵的战场。云南省援鄂前线指挥部临时党委决定由我担任咸宁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重症ICU病区主任,承担起对整个咸宁市重症、危重患者救治任务。

ICU的患者病情重,携带的病毒载量大,医护被感染风险很高,特别是在进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时,大量的病毒从气管喷出,医务人员几乎是和患者口鼻相对,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在以命换命。记得有一天,一位74岁的病人,突然出现呼吸急促、氧饱和度直线下降,如果不插管用呼吸机支持,患者很快就会没命。我们的值班医生毫不犹豫冲了上去,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患者插了管,接上呼吸机。看着患者的氧饱和度很快升了上来,才总算松了一口气。这位患者昏迷了两周,期间我们无数次为他吸痰。清醒后,他用颤抖的双手写下一行字“我最怕吸痰,但您的操作让我放心”。我知道,又一个生命被我们救回来了。

很多人都觉得ICU是冰冷的,充满了生离死别,患者浑身插满了管子,能听到的只是监护仪的报警声。事实上,我们的ICU是有温度的。有一位患者,因为气管切开,无法与我们交流,烦躁起来会用脚使劲蹬床,甚至会把导管拔出。我们想办法给他买了一个会发声的小企鹅玩具充当呼叫器,只要一捏小企鹅,我们就会快速赶到病床前提供帮助。慢慢的,患者的情绪平复了,我们的用心,患者一定是感受到了,他那么重的病情,竟然在3周之内逐渐康复了。

大家可能不了解,当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设备时,连呼吸都是困难的。特别是刚开始医疗资源匮乏,为了节省防护服,工作期间我们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等到脱下防护设备,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面部都是道道压痕,鼻梁处甚至破皮出血。但是看到病人康复那一刻,我感到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

3月17日,当最后一名患者治愈出院,我们创造了“咸宁奇迹”:在湖北16个市州中首批实现确诊病例清零,治愈率达98.21%,居湖北各州市第一位;我们医疗队也实现了“零感染、零事故”的目标,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那一刻,我的心中感慨万千,我为伟大的祖国而骄傲,为参与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而自豪!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战斗在一线的共产党员,把疫情当敌情,把病房当战场,把患者当亲人,将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和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他们的感召下,一大批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先进分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云南援鄂医疗队共有510名队员递交入党申请书,45人火线入党。在火线入党仪式上,大家高举右拳,重温誓言。

那一幕,是我一生当中最难忘的画面。

谢谢!

 

 

云南省传染病医院医务部主任

张嗣兴

1610947834993064785.jpg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是云南省传染病医院医务部主任张嗣兴,非常荣幸作为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发言。我全程参与了全省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救治,也全程参与了全省最危重确诊病例的救治。

2020年1月17日,一辆飞奔而来的救护车拉开了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抗疫大战的序幕。救护车上是新冠肺炎疑似感染患者周先生。周先生一家三口乘高铁从武汉来云南旅游,因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1月16日在昆明一下火车即前往医院就诊。因为与新冠肺炎症状高度吻合,在省卫生健康委调度下,转入我院隔离治疗。1月21日确诊,成为全省首例确诊病例。

当时我们对新冠病毒知之甚少,没有可查询的官方资料,没有可借鉴的治愈经验,甚至没有一条可参照执行的索引或备忘,只知道这种病毒传染性很强。面对未知的危险,说心里没有一丝恐慌,那是假的;可这个时候,我们不上谁上?没有时间犹豫害怕,我们便投入到紧张的救治中。

这是一场举全省之力共同应对的生命救援。省指挥部成立了医疗救治组统一协调指挥,集中了全省感染、重症、呼吸、影像、中医等专业方面的权威专家。大家共同探索、集中讨论,进行深入细致的病情研判,反复推敲治疗方案,实施抗病毒治疗、中西医治疗、心理干预治疗。阮成发书记通过手机视频探问周先生和医务人员,大大提振了我们抗疫的信心和决心。

在定点救治过程中,省传染病医院暴露出救治体系硬件配置薄弱、救治能力不足的短板。为此,省卫生健康委调度全省专家到我院驻点支援,调配医用物资和医疗设备进行支持;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投入80多个亿,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省级医疗专家组实行“早会诊、晚调度”制度,确保全省患者同质化、规范化治疗。

截至目前,省传染病医院累计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78例,其中最大年龄71岁,最小6个月,保持着“收治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院内院外零传播”三个零的记录。救治病患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从印度尼西亚打工归来的四川同胞,那是我们救治的最危重患者。

8月15日,这位44岁的四川同胞从印度尼西亚回国,在昆明入境时确诊,收入我院救治,入院后病情持续恶化,短短几天,转为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省委、省政府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病人”,省卫生健康委立即向国家卫生健康委请求支援。国家指派钟南山院士团队、协和医院专家,省级抽调最强专家,共同组成现场救治组,驻守医院进行救治,紧急启用体外人工膜肺(ECMO)支持生命,与时间赛跑,和死神较量。现场救治组每天与钟南山院士团队进行视频会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参战的医护团队日夜坚守,持续奋战。这期间,患者17次陷入濒危状态,家属都流露出放弃的想法,但我们愣是一次一次拼了命,把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经过48天的生死鏖战,中秋节那天,这位回到祖国怀抱的四川同胞终于睁开了双眼。如今,他已回到四川老家,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温暖的阳光,撑起一个美满的家庭。

因为在一线抗疫,我们被称为抗疫英雄、逆行天使、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人民群众称赞我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而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每一个生命都得到了全力护佑。那位四川同胞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那位首例确诊病患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武汉市民,可在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国家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这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写照!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最好诠释!这也是我爱祖国最深沉的理由!

我是一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我在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感受到了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情怀与追求。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我们的国家。我是中国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谢谢大家!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芒市勐焕街道营水社区党支部书记

刘国欢

1610947876848080908.jpg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是德宏州芒市勐焕街道营水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国欢,今天有幸代表我们社区集体作交流发言。

新冠疫情打破了今年春节的祥和。德宏州作为边疆地区,一时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大增。为守好家园、护好国门,全州党政军警民力量全面下沉一线,合力构筑严密防线。

我们勐焕街道营水社区迅速行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坚强堡垒”的要求,全体党员、全体工作者迅速组成“防疫突击队”,不避风险、日夜奋战,当好“守门员”“宣传员”“代办员”“疏导员”,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构筑起严密防护网络。

与时间赛跑,我们穿梭于143个单元,摸排情况、测量体温,户户敲门、不落一人,24小时不间断工作,仅用4天便完成了3638户9371人的入户排查。管住小区,我们与共驻共建单位一起值守,严格落实“测体温、戴口罩、看证件、登信息”四个规定动作。连续作战让大家体力透支、极度困乏,实在撑不住,就在长椅上、花坛边打个盹,顾不得冬夜的露水沾湿衣服和头发。共驻共建单位的党员主动提出让我们社区人员轮休一天,但大家委婉拒绝了。我们担心疫情,更放心不下社区的居民,只有坚守在岗位上,我们才能安心。社区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打动了居民,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进来,争先恐后为疫情防控出力,有的防疫消杀,有的发放物资,有的值班值守,社区和居民齐心协力,筑起了群防群控的“铜墙铁壁”。

为实现科学防控,社区“人防+技防”两手抓。我们将社区划分为1个1级网格、9个二级网格、30个三级网格,实行“五户联保、十户联防”,选配网格长、网格员564人,社区居民组长、党员主动认领网格长职务。我们运用人脸识别、电子监控等科技手段,加强进出人员的动态管理,建立了覆盖社区全体居民的30个疫情防控微信群,由三级网格长担任群主,对居民报告信息实行“10分钟响应,30分钟上门,2小时内办结”。我们还通过微信群视频功能,组织了8场线上健康讲座,从细处小处筑牢疫情防控基础。

春季疫情期间,营水社区响应国家防疫号召,3600余户居民全部居家观察,热闹的小区安静了许多。但隔绝病毒不隔绝爱,为保障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生活,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志愿者主动请缨,开展代购、代办、代领、代送等服务600余次,形成了“居民点单、社区收单、党员办单”的服务机制。73岁的独居老人施大爷患有糖尿病,每天要打胰岛素,社区工作人员王梓承为他买药打针,从年头一直坚持下来,现在老人已经把他当成了亲儿子。一个外省返乡人员不配合居家观察,对上门的社区工作人员郭聪华口出恶言。但擦去委屈的泪水,郭聪华依旧面带笑容再次把饭菜和用品送到他家门口。居家观察结束后,这位居民特意找到郭聪华表达感谢并递上1000元钱说:“之前是我态度不好,还请原谅。这些钱不知够不够你们垫付的费用,希望你们收下!”

随着境外疫情蔓延,外防输入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社区有许多跟境外沾亲带故的人家,有不少长住的外籍居民,我们坚持每日走访,进行防疫知识和政策法规宣传,长期上门做工作,和不少外籍居民成了朋友。我记得境外疫情全面爆发后的一天,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外籍妇女来到社区,激动地告诉我:她在境外的表妹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了,前段时间她差点让表妹来家里住,“如果不是你们劝我,那我不仅害了我的家人,也会让整个小区都陷入危险。谢谢你们!”

那一刻,我深深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虽然我们社区工作人员每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我们每一个都能尽忠职守,那涓涓细流也能汇聚成磅礴的力量。

谢谢!

 

来源:云南发布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