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立足现有民族医药资源优势,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民族医药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造以佤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特色品牌,为促进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中医民族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全市发展中医药大会和首届国际佤医药发展交流会,制定《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临沧市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文件,市级财政每年预算投入10万元用于基层中医民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为中医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先后建设完成凤庆县中医医院、云县中医医院等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分别完成投资5188万元、4800万元。临翔区中医医院脑病科、凤庆县中医医院肛肠科先后被评为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云县中医医院妇产科等29个科室被评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目前,市人民医院和8县(区)人民医院均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全市83个乡镇卫生院有75家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925个村卫生室有660个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三是成立佤医药研发机构。先后成立沧源县佤医佤药研究所、沧源县佤医佤药协会和临沧市民族民间医药学会,切实加强佤医药的挖掘、收集、整理和研发工作,编辑出版了《佤族民间常用植物药》、《佤族医疗经验的挖掘及整理》、《云南佤族医药》等书籍,撰写了《佤族食疗》、《佤药娘母良的临床应用》等科研论文,部分论文和书籍获得了“1995年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传统医学大会”金杯一等奖、“云南省民族医药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第二十届(2011年度)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等荣誉。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开通中医民族医药人员引进和招聘“绿色通道”,加大中医民族医药人才引进和招聘力度。通过农村订单定向培养、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规范管理、中医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中医民族医药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五是加大佤医药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组织专家对野生中药资源及栽培药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资源变化趋势等进行调查,经查明,全市8县(区)77个乡(镇)均有多种生物药材资源分布,现有药用植物3000多种,近年来我市佤族民间常用药500多种,佤医专用360余种,录入国家民族药志的有26种。六是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龙胆草、魔芋、茯苓等地道中药材种植,扶持临沧广福药业、永康康伟药业、双江福滋公司等药品生产企业发展,临翔区、云县、永德县、双江县四个县被认定为“云药之乡”。双江县被国家农业部挂牌为茯苓种植“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该市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 户、省创新型试点企业1户,加工科技型企业1户、云南省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5个、省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10个,省科技经济合作组织认定6个。今后,临沧市将进一步加大对佤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的研究开发和传承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研发体系建设,加强跨境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佤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