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高度重视中彝医药事业发展,制定出台了扶持和促进中彝医药事业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并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彝医馆建设为突破点,6措施抓实中彝医馆建设,着力提升基层中彝医药服务能力,为“健康楚雄”的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促进了全州基层中彝医药事业的跨越式健康发展。
一、党政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州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彝族药事业发展,作出“把彝族药业建设成为全州支柱产业,把彝医药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的战略决策,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加强彝族医药体系建设,打牢产业基础”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打造楚雄“彝药之乡、滇中药谷”的战略目标,并将中彝医药发展列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生物医药产业与国家实施的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中医药行动计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行动计划、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以及“健康楚雄”建设有机结合,总体规划、总体部署、总体实施,同部署、同安排,统筹中彝医药事业与全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制定标准规范,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下发了《楚雄彝族自治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彝医馆建设标准(试行)》,从中彝医医药科室集中设置、布局流程、装饰装修、院内外中彝草药种植和绿化、设备设施配备、诊疗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州县乡村四级中彝医药医疗、预防、保健体系的建设规范和标准。例如:院内外中彝草药种植和绿化坚持具有药用价值、观赏性和突出当地特色的原则,各卫生院集合实际自己选种,但种植品种至少在5种以上,形成“一县一特、一乡一品”特色。
三、整合投入资金,助推发展目标。州财政配套投入35万元用于彝医药人员培训,同时积极整合上级资金,借助医改,县乡村都实行了药品(除中药饮片外)零差率政策的刺激,加上分级诊疗的推动、叠加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政策的调整,增强了基层卫生人员中彝医药服务的动力,调动了具体干事人员的积极性,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作为,助推目标的实现。
四、出台配套政策,发展诊疗技术。全州将符合条件的中彝药(含中彝药饮片、中彝成药、中彝药制剂)和针灸、推拿等中彝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三张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卫生机构中药饮片和彝药(草药)暂不执行零差率销售,医疗机构选择中彝医药和中彝医适宜技术治疗(如:中彝药足浴、外包、刺络拔罐,红外线治疗,穴位敷贴治疗等)的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从配套政策上支持中彝医药诊疗技术发展。
五、强化责任落实,定期督促推进。将中彝医馆建设纳入州对县市政府的卫生计生目标责任进行管理考核。州级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推动基层中彝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良好工作格局。同时,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强化责任追究,每半个月通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推进迟缓,任务指标靠后的县市直接点名批评,并督促加快推进,以保证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六、现场推广经验,会议促进落实。州政府于2015年7月23日在南华县召开了全州中彝医药发展及中彝医馆建设现场推进会,及时传达了全省发展中医药大会精神、明确下步工作方向,同时在全州范围内推广南华县基层中彝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成功经验,经过近8个月的经验推广、总结提炼,2016年3月底州卫计委制定并印发了《楚雄彝族自治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彝医馆建设标准(试行)》,并提出在今年8月底前按标准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统一规范的中彝医馆,提升基层中彝医药服务能力并充实内函。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楚雄州中彝医馆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州有乡镇卫生院1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村卫生室110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4个,96.48%乡镇卫生院、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3.4%的村卫生室和78.57%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州已经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的中彝医馆达90个,其余计划9月底全部竣工。截止7月30日,全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彝医药服务人次同比去年上半年翻了2.34倍,中彝医门诊服务量占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总量的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