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传统医药特色与优势云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来源:厅办       发布时间:2013-07-29 16:51       浏览次数: 【字体: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云南省作为试点项目省,于2005年6月正式启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工作,项目任务数从2005年的1000例增至2012年的5000例,连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治疗任务。多年来,在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项目医疗单位以及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艰辛努力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高度重视,不断规范

省卫生厅高度重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工作,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省卫生厅、承担项目工作的州(市)、县卫生局以及医疗机构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项目办公室、专家组,并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到各级政府责任目标中。省试点项目办公室加强与省防艾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政策保障、经费补助等方面给予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大力支持。加强各地卫生局、防艾办、中医药治疗基地和治疗点、疾控中心、抗病毒治疗和美沙酮维持治疗机构的沟通和协调,寻求多方的理解和支持,解决好项目实施中病人转介难、监测检测难的问题,为不断扩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构建高效的协调衔接工作机制。同时,省级项目办和州市、县级专家组不定期对本地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进行检查和指导,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项目工作规范化运行,确保项目工作顺利推进,按时按质并有效地完成治疗任务。

二、成效突出,显现优势

截至2013年6月30日,全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累计治疗9531例,正在治疗5392例,超额完成2012年国家下达的5000例治疗任务。任务数、在治人数近4年来连续居全国第一。截至2012年底,纯中药治疗人数2361例,中西药治疗人数2933例,中西医结合人数占在治人数的55.4%。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互补效果逐渐显现。项目基地从2005年的5个增加到14个,实际工作覆盖25个县(市、区)共44个治疗点,临床治疗体系初步建立。项目用固定制剂结合逐渐扩大范围使用的汤剂,能更好地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能满足更多出现各种症状的患者治疗需求,目前汤剂累计治疗费约占总药费的13%。通过疗效观察和患者反映,中医药可以阶段性地增强和稳定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出现机会性感染的可能;减轻抗病毒西药的毒副作用,提高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中医药治疗基本无毒副作用并能将治疗干预措施前移,控制发病率;可根据患者情况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能为大多数不能纳入抗病毒治疗感染者及病人提供临床治疗,有利于扩大治疗范围和覆盖面;可实施阶段性间断治疗,感染者及病人易于接受。

三、加强科研,巩固成果

项目专用制剂为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扶正抗毒”和“康爱保生”中药制剂,两种剂型的4个品种已取得省药监局的批准文号,批量生产并供应各治疗点,是全国19个参与试点项目的省市区中用量最大的中药制剂。

以试点项目为平台,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较大成绩。2005年以来参与了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所有的8项子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子课题“传染病防治综合示范区——云南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参与国家“十二五” 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子课题研究2项,主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有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云南省科技厅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资助立项项目10项,主持云南省科技厅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立项不资助项目16项。衍生科研项目为试点项目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为试点项目走在全国的前列做了积极的工作,在云南省禁毒防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SITESERVER_PAGE]

通过八年的不断努力,我省中医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

一是中药材价格近年来连续上涨,导致项目用药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中央转移支付的项目经费中的药费预算没有增加,不能满足药品生产的需要。

二是中医药治疗项目在防艾体系中的重视程度不足,各级防艾部门、机构与中医药项目单位在资源共享、组织协调等方面有待加强。

三是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科技投入不足,承担项目单位在相关科研技术、能力水平方面有待提高。

四是部分项目单位受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影响,没有配置足够的专职人员开展项目工作。

云南省作为全国艾滋病重灾区和防治艾滋病的主战场,我们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明确目标,努力工作,克服困难,落实任务,突显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继续巩固和扩大我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的成果,积极探索新模式,使我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工作创造新业绩,作出新贡献。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