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改革新农合支付方式 形成共赢局面
来源:厅办 发布时间:2012-11-29 00:00 浏览次数:次
【字体:大 中 小】
红河州个旧市积极探索新农合付费方式,在全市27家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了定额付费、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初步形成了共赢局面:
一是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支付制度改革,促进了对定点医院的有效管理,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医疗服务行为趋于规范,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2011年市、乡两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参合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为2674.8元、693.4元,2010年为2719.35元、637.97元,有效控制了次均费用的上涨,在市级首次实现住院次均费用的“负”增长。门诊费用控制情况,2011年乡、村级次均门诊费用为 38.15元、23.61元,2010年乡、村级次均门诊费用为 37.72 元、23.94 元。2012年1一9月乡、村级次均门诊费用为 40.73 元、25.72元。单病种付费执行情况,2011年病种付费 1310人次,次均费用 2061.06 元;2012年1-9月病种付费 2050人次,次均费用2292.68万元,病种付费次均费用上涨率控制在11.23%。把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水平。
二是促进医院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支付制度改革,促进市内各定点医疗机构加强医疗服务,改善服务质量,发挥技术优势,吸引群众就医,最终实现群众就医分级分流,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市的目标,2012年1-9月,有参合农民 21219人次患病住院,其中:在市级以外医院住院有1255人次,仅占住院总人数的5.9%;市级医院住院有9647人次,占住院总数45.46%;在乡级医院住院有10317人次,占住院总数的48.62%。
三是实现政府、医院、群众三方共赢。通过支付制度改革,首先是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自觉探索降低服务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使各定点医疗机构得到健康发展;其次是参合农民在住院就医的过程中得到实惠越来越多,住院费用控制在合理水平;另外,新农合基金补偿在可控的范围内合理、安全、高效运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费效益的最大化,最终使新农合真正取得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卫生事业得发展的效果。
一是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支付制度改革,促进了对定点医院的有效管理,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医疗服务行为趋于规范,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2011年市、乡两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参合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为2674.8元、693.4元,2010年为2719.35元、637.97元,有效控制了次均费用的上涨,在市级首次实现住院次均费用的“负”增长。门诊费用控制情况,2011年乡、村级次均门诊费用为 38.15元、23.61元,2010年乡、村级次均门诊费用为 37.72 元、23.94 元。2012年1一9月乡、村级次均门诊费用为 40.73 元、25.72元。单病种付费执行情况,2011年病种付费 1310人次,次均费用 2061.06 元;2012年1-9月病种付费 2050人次,次均费用2292.68万元,病种付费次均费用上涨率控制在11.23%。把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水平。
二是促进医院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支付制度改革,促进市内各定点医疗机构加强医疗服务,改善服务质量,发挥技术优势,吸引群众就医,最终实现群众就医分级分流,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市的目标,2012年1-9月,有参合农民 21219人次患病住院,其中:在市级以外医院住院有1255人次,仅占住院总人数的5.9%;市级医院住院有9647人次,占住院总数45.46%;在乡级医院住院有10317人次,占住院总数的48.62%。
三是实现政府、医院、群众三方共赢。通过支付制度改革,首先是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自觉探索降低服务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使各定点医疗机构得到健康发展;其次是参合农民在住院就医的过程中得到实惠越来越多,住院费用控制在合理水平;另外,新农合基金补偿在可控的范围内合理、安全、高效运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费效益的最大化,最终使新农合真正取得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卫生事业得发展的效果。